“硬核”科技领域成招聘大户,上海引才“强磁场”效应显现!多所知名高校晒出毕业生“就业成绩单”
栏目:研究生博士落户 人气:0 发表时间:2023-02-09 来源:网络
(“硬核”科技领域成招聘大户,上海引才“强磁场”效应显现!多所知名高校晒出毕业生“就业成绩单”)
新年伊始,多所知名高校相继晒出“就业成绩单”。在北京高校中,清华大学2021届毕业生共7441人,比2020年微增400多人,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8.4%;北京大学校本部毕业生共9704人,比2020年增加约1600人,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到98.45%。沪上高校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稳中向好,多所高校毕业生总体去向落实率超96%。
梳理毕业生去向,不难发现一些新动向:制造业、信息技术、教育等行业成招聘“大户”,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先进制造的“硬核”科技领域人才需求最旺盛,行业、企业纷纷大力揽才。
高校不断上升的国内深造率,以及“考编”热等,则显示了毕业生青睐稳定的趋势,有别于传统印象中95后、00后给人的“爱折腾”感。
从应届生就业的地域和城市的选择来看,来沪、留沪的毕业生均不断增多,上海已形成吸引人才的“强磁场”。
制造业、信息技术、教育行业等成招聘“大户”
2021届大学生毕业求职时,哪些行业“最香”?从上海多所高校发布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报告来看,制造业、信息技术、教育等是毕业生就业去向最集中的领域。
统计显示,上海交大就业人数较多的行业主要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396人)、制造业(736人)、教育(617人)、金融业(497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483人)。
东华大学2021届毕业生中,26.95%的本科生、38.95%的硕士生进入制造业,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高端制造、纺织服装、信息软件、金融、现代服务业和生物制药等领域。
华东理工大学近六成毕业生集中在制造业、IT业及科研技术服务业。根据对签约就业毕业生行业流向分布的统计结果,2021届毕业生进入制造业的人数比例最高,为38.40%。
上海理工大学2021届签约就业的毕业生中,流向前三的用人单位行业类型分别是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建筑业,分别占比39.13%、13.07%和7.05%。
“相比上一年,毕业生进入制造业的就业比例提高了7.91个百分点。”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冯磊告诉记者,先进制造业比如“缺芯”的集成电路行业人才最紧缺,企业纷纷加大力度“抢人”。2021年,仅上海华力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一家就招走了上理工73人,比起往年显著增长,开出的待遇条件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前程无忧发布《2022高校毕业生秋招行情》显示,毕业生需求最多的行业,排名首位的是半导体/集成电路。参加调查的187家半导体企业中,超过一半招聘计划完成率不足60%。半导体研发、设计、封测和晶圆生产等产业链上各路企业急需用人,电子、计算机、能源和材料等专业的本科、专科和职业学校毕业生,也是很多半导体、软件和汽车领域雇主的用人目标。
不过,也有专家坦言,尽管高端制造业的吸引力正在增强,但仅从“真金白银”的薪水来看,信息技术行业整体而言仍然处于招聘市场的“顶端”。
上海交大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顾希垚告诉记者:“鼓励毕业生进入先进制造业服务实体经济,攻克卡脖子技术,这些行业在未来依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他举例说,像2021年来校招聘人数最多的企业华为,以及中兴等战略科技型企业;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如商汤科技、依图科技等,都对人才需求旺盛。他建议,应届生不要盲目地选择一些赚“快钱”的行业,一旦行业红利消失,从长远来说不利于事业发展。
此外,教育行业也频频“霸榜”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前三位。华东师范大学就业统计数据显示,2172名毕业生进入教育行业,占比42.94%。相较于本科生,更高比例的硕士研究生进入教育—学历类行业就业。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毕业生签约比例最高的行业也是教育,相较前两年,去往教育业的学生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95后、00后追求稳定成趋势
一个明显趋势是,考研究生、考公务员成为众多毕业生的选择,每年,“研考”“国考”“考编”等相关考试的应届生报名人数都屡创新高。
从上海多所高校公布的数据来看,毕业生国内深造率再创新高。上海交大校本部2021届毕业生国内深造比例为25.32%,总计2058人,连续三年上升。华东师大境内升学1224人,比去年同比增加129人;东华大学本科毕业生深造率40.2%,近三年来持续稳步提升;上海理工大学近三年国内升学率逐年提高,2021年达14.73%,较2020年提高2.42个百分点。
顾希垚认为,从95后、00后毕业生的现实选择可见,“求稳”的心态趋势打破了他们身上“爱折腾”的标签,“现在的年轻人比较理性,往往先找到一个去处再考虑下一步的发展。”
前程无忧的调查也显示,多数毕业生的家长更关注“工作的安全安稳”。2021年,清华大学签三方就业毕业生的情况显示,去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占比分别为15.8%、30.3%、23.8%,合计占比达69.9%,显示着代表中国顶尖高校毕业生水平的清华学子,进体制内的比例明显增加。
猎聘近期发布的《未来职场“六感”研究白皮书》也显示当前职场新人的择业心态:28.39%的职场人选择“相对安全稳定的平台,不用经常加班的公司”;26.77%的职场人选择“考公务员,进入政府或事业单位”。对此,冯磊建议,毕业生无论考研还是找工作,都要树立相对明确的目标和努力方向,而不仅仅是随大流地盲目选择。
上海形成吸引人才“强磁场”
从各校统计的毕业生去向来看,上海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加。
“双一流”高校中,上海交通大学不包括交大医学院在内的校本部2021届签约就业毕业生中,选择留沪工作的人数最多,达3191人,占比66.84%。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在沪就业的有2961人,占就业人数的58.54%。值得注意的是,华东师大2021年非上海生源在沪就业人数达2384人,增幅达11.61%。其中,本科毕业生在上海就业645人,增幅达52.12%。在上海外国语大学,2021届硕士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就业,占签约和合同就业硕士毕业生总人数的92.64%。其中,在上海就业的硕士毕业生比重最大,为62.62%;博士毕业生中,在上海就业的比重最大,为28.13%。
普通高校中,上海海洋大学2021届本科生就业留沪占比71.50%,研究生就业留沪占比52.33%。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生源中,96.16%选择留在上海工作,外地生源中,64.70%优先考虑在上海就业。
不止是本市毕业生留沪意愿增强,非本市生源对上海同样青睐有加。2021年清华签三方就业的毕业生中,本科生把上海作为最爱的就业地点,占比22.4%。北大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有14.06%的本科生去往上海,成为北京之外的最多去向城市。总体而言,上海对清北等名校学子的吸引力明显上升。
专家分析,更多毕业生选择上海,与近年来上海出台的户籍政策有一定关联。继清北复交、同济、华东师大六所高校本科毕业生可直接到上海落户,去年11月底,“上海试点在五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本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可直接落户”新政正式发布,为更多本市毕业生留在“五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工作提振信心。
人才政策还仅是一部分,更重要的还有上海这座城市在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让年轻人决定“锚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生职业发展中心主任刘继亮说:“一言以蔽之,上海是一座爱才惜才的友好城市,作为一座创新之城,与年轻人的‘气场’一拍即合。”
作者:储舒婷吴金娇
编辑:顾军
图片来源:受访学校提供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 农村户口,考上“一线”城市的研究生,4点告诉你要不要转户口
- 最高可获10万元落地补贴,2022年宝山区优秀创业项目评选落幕
- 有你学校吗?上海这几所高校将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啦!
- 浦东引进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如何办理《准迁证》
- @HR,教您快速查询打印单位及单位职工社保缴费信息
- 四十岁上海女博士征婚11条标准被冲上热搜
- 13类人才可以直接落户上海!了解一下,附详细解读和申请攻略!
- 上海在职研究生可以落户上海吗?
- 2018年上海积分制度细则
- 多所双一流院校取消博士论文发表,毕业难度看似降低,实则有隐情
- 上海:留学、复工、探病 出入境开通绿色通道保障办证需求
- 「干货」怎么做到快速落户上海?工程师职称评审可以做到
- 上海居转户政策年底到期!这些情况可以缩短年限要求
- 上海三套房还要长得帅,女博士择偶要求引热议,许愿也不敢这么许
- 哪些人可以直接落户上海?一图了解
- 同时拿到两所名校博士的Offer,我该放弃落户上海的管培生机会吗
- 上海试点研究生符合条件可直接落户
- 跨国药企全球研发中国中心落户上海 加快本土创新药物研发并“走出去”
- 研究生居然能赚这么多钱?奖助政策全知道
- 2020年上海积分落户新政!落户上海原来这么简单
- 2022年,最新入户深圳指南
- 深户办理的各类型障碍分析
- 深圳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及保障范围,10月起非深户籍人员符合条件可领低保
- 心态崩了!2022高校深户录取分竟然高于非深户
- 2022年,深圳入户哪些项目加分
- 深圳人专属的公租房开始登记!低至11元/㎡,这几个区都有
- 非深户也有份!毕业在深圳工作还有这么多补贴可领!赶紧去申请
- “国家癌症中心南方分中心”落户深圳
- 嫉妒!深圳社保最低580元,仅为广州的40%,怪不得人才都往那跑
- 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出首张广东省居住证